魅力漯河-漯河介绍

发布时间:2020-06-11 15:42:28


漯河市,河南省辖市,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国家食品名城、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 [1]  截至2018年,下辖3市辖区、2县,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84.13万人,城镇化率 52.47%。 [2] 
漯河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平原,是中国地形上第二第三阶梯的接合部位;处于暖温带的南部边缘地区,属于温暖过渡型季风气候。一年当中,冷热交替,四季分明。
漯河历史悠久,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编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也生活在这片土地。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 [3] 

2019年,漯河市实现生产总值 157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37.8 亿元,增长 2.6%; 第二产业增加值 729.9 亿元,增长 8.9%;第三产业增加值 710.7 亿元,增长 6.7%。三次产业结构为 8.7:46.3:45.0。人均生产总值 59190 元,增长 7.1%。 [4]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属召陵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嘉靖三年(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
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5]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漯河市境内盐矿主要分布于舞阳县境内的孟寨、姜店两个乡,估计有80平方公里,储量约400亿吨。特别是澧河沿岸,盐藏深度最浅的约900米,盐层厚度为120米。河沙主要产于沙河和澧河,其沙质纯净,大小均匀,级配合理。常年开采量在200万立方以上。 [11] 

植物资源

漯河市粮食作物共有4科13属18种。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有稻子、大麦、红薯、谷子、高粱、大豆;另外还有豌豆、绿豆、扁豆、乔麦等。经济作物共11科15属16种,主要有烟草、芝麻、油菜、花生、麻类、棉花、芦笋等;蔬菜约16科40余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林果资源约有40科属122种,其中乔木约有19科36属56种,主要树种有泡桐、毛白杨、柳、榆、槐、椿、楝、松树等。灌木主要有花椒、荆条、酸枣、白腊条、紫穗槐、杞柳等。果树共9科16属22种。主要有苹果、梨、桃、杏、柿子、葡萄、石榴、樱桃、山楂等;花卉约60科130余种,木本花卉以梅花、月季、腊梅、海棠、玫瑰、扶桑、栀子、柑桔、佛手、牡丹、米兰等为主,约有32科76种;草本花卉常见的有菊花、兰花、芍药、君子兰、朱顶红、晚香玉、文竹、一串红、美人蕉、仙人类等,约28科54种。 [11] 

动物资源

漯河市家养动物有马、牛、驴、骡、猪、羊、狗;鸡、鸭、鹅、猫、兔、蜂、貂等;野生动物有野兔、貉、山猫、黄鼠狼、獾、刺猬、蝙蝠等;野生飞禽有鹌鹑、大雁、鸳鸯、鱼鹰、猫头鹰、啄木鸟、燕子、麻雀、杜鹃、喜鹊等,大多数是益鸟;鱼类资源以人工养殖为主。有鲤鱼、鲫鱼、草鱼、白鲢鱼、鳙鱼、圆鱼、团头鲂等。 [11] 

水资源

漯河市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7亿立方米,沙、澧河等过境水径流量为2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年均总补给为5.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7亿立方米,单井涌水量每小时超过60吨。中深层地下水日开采量可达2.5万吨。 [1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