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全市法院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深入开展英模教育学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市法院广大干警忠诚履职、勤勉敬业、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对标先进找差距”活动,特开辟《引领者》专栏,组织全市法院干警向英模学习,对标身边先进找差距,教学相长共促进,不断强化干警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积极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不到40,已是两鬓斑白;办案调解,尽显公平境界;对待群众,真心真情相待——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法院万金法庭副庭长张啸飞,在与他打过交道的当事人眼中,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当谈起获得的荣誉时,张啸飞表示,当事人打官司,为的是得到公平公正;法官办案,公正无私,还得让双方信服。“我们院的每一名法官都是这样办案的,我并不特殊”。

初见张啸飞时,他两鬓斑白,与他实际只有37岁的年龄显得格外不相配。在基层法院前线默默奋战了12年的“老法官”翻出他近几年的照片,对比确实很明显。除了发间默然褪色的头发,成熟、老练、自信也爬上了他的脸。这个曾经帅气的“80后小鲜肉”变成了更有内涵的“老黄瓜”,有种办案岁月磨砺的特殊“风味”。
“对你的处理方式,我很佩服!”
基层法庭审判工作接触最多的是农村当事人,经济条件差、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官期待值较高,这让张啸飞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之重。“赢得群众的信赖、满意才是对法官的最佳褒奖”。作为法官,要做到对群众充满真情,对当事人饱含深情,对工作洋溢热情。这些,正是他工作的原动力。
在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眼疾在某医院接受药物注射治疗后感觉眼部不适。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未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事后,老人以医院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为由,向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因证据不足驳回了老人的诉讼请求。一审并未达到老人预期结果,老人上访。后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撤销发回重审,接手案件后,张啸飞耐心倾听老人诉求,看着老人身体不便,又开车送他回家。在当年接下来的6个月里,老人几乎每周都要去找张啸飞,倾诉他的诉求。每当这时,张啸飞并没有一丝厌烦,而是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解答老人的疑问。
“法律是冷的但也温度,如果法官对待当事人的感情能配合到法律里温情的规定,那就是一个良法的适用,这样才是把法律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只要你对群众的事付出了热心真心,群众自然会对你报以爱心。”张啸飞常常告诉自己。正是张啸飞办理案件时融入了真情服务,老人对最终的审判结果无异议,了解到老人家庭贫困,张啸飞报请法院领导又特别为他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对你的处理方式,我很佩服!”后来,老人笑着对张啸飞说。话不多,却是对张啸飞倾注心血和精力的最大褒奖。
“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吃苦准备,做不好法官!”
谈起张啸飞印象最深刻的案件,在一起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中,双方对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争议较大,原被告双方都在尽力争取自己最大的权益,而法官就是衡量这次博弈的中间人。案件前后开庭五次,双方仍各持己见,考虑到案件复杂,如果就案办案,可能会产生新的更大的纠纷。为了寻求双方的平衡点,他让双方尽可能充分取证,呈现证据,他依然记得曾经的壮语:“做法官,没有一份‘解题’的执着,没有一种奉献的精神,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是做不好的。”难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两个电话或是一两次的调查就能办到的,多数时候是无数个电话和无数次的奔波。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股子执着劲儿和无私奉献,使得案件“柳暗花明”迎来收获:经过努力,审判让双方无异议,不上诉。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在平淡无奇的点滴工作中始终坚守法官职业操守,任劳任怨,书写着不平凡的基层法官人生。正是因为这平凡中孕育的不平凡,张啸飞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被本院评为年度办案标兵,2020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办案标兵,同时还获得了省高院授予的“二等功”及“李庆军式好法官”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