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官民和谐”新桥梁—记2023年度全省法院“李庆军式十佳法官”

发布时间:2024-02-28 16:07:08



背景材料

生前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的李庆军,从业25年,对司法事业高度热爱,对本职工作全身心付出。2018年因病去世后,李庆军先后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2019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等光荣称号。

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为弘扬传承李庆军精神,河南法院每年开展评选“李庆军式十佳办案团队”和“李庆军式十佳法官”活动,李庆军精神已在全省法院深深扎根。

春节前夕,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上,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吴增光榜上有名,被授予“李庆军式十佳法官”荣誉称号


人物名片


    

 他是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最美政法人”、全市法院办案标兵、2021年度全市人民满意的十佳政法干警、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他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受到个人嘉奖4次……作为一名80后青年法官,他是一个勤学善思、不断提升审判经验的法官;也是一个深刻了解百姓疾苦,洞察社情民意的法官;更是一个怀揣为民情怀,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法官。

吴增光,男,1982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全省审判业务专家,一级法官,现任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同时,他还被漯河市法学会聘任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唯有热爱  方能不负初心


采访吴增光之前,简单翻阅了他的材料。

截至目前,他是全市法院系统唯一一个省级审判业务专家 。

他从审判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的理论调研文章,先后在《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审判》、《人民法治》、《公民与法》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其撰写的《关于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移送制度的构想》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获得二等奖,这是漯河两级法院目前为止获得的最高学术奖项。

他办公室的文件柜中,红彤彤的获奖证书一摞又一摞…………

取得如此多的国家和省市级荣誉,吴增光是怎样做到的?

除夕前一天,记者在市中级人民法院见到了吴增光。

80后的他,稳重且低调。聊起初心,感性中的少年气扑面而来,“我们小时候都爱看电视剧《包青天》啊!”那时起,一颗惩恶扬善、清正廉明、撒播公平正义的种子就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吴增光通过河南省法院系统招考进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当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顺利录取。在之前参加的司法资格考试中,他以419分的高分通过。员额法官考试中,在第二批员额中他以总分第一名,笔试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

从上大学,读研究生,到正式进入法院工作,学习了7年法律专业的吴增光终于把梦想照进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热爱,一切难题都会有解决办法。”吴增光笑言,办难案,就像老中医瞧病,只有医治足够多形形色色的病号,业务水平才能真正提升。“每一个难办的案件圆满结案,我也得到了一次提升学习。”在他眼里,没有不好办的案件,只有一次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淬火出真金,历练方成长。 短短几年间,吴增光也从一名初入职场的青涩法官成长为一名审判经验丰富、有较高审判技能和综合能力、实践型、能力型、复合型法官的转变,成为院里的业务骨干。


让行政审判成为官民和谐“助推器”


在民事审判庭工作近十年后,2019年,吴增光到行政审判庭从事行政审判工作。

“行政案件俗称‘民告官’案件,其中一方当事人是行政机关。办案法官不仅要有政治智慧和办案艺术,还要找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吴增光介绍,行政审判法官不仅要考虑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还要考虑相关社会矛盾的妥善化解。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如何平衡好个体与全局的关系,是每一个行政审判法官面临的问题。

采访中,吴增光给出了他的答案。

“法官是一个良心活儿!”老家在农村的他,深知群众办事儿的不易。“我始终认为,办再多的案件,老百姓不满意,工作业绩就是零。”他直言,很多老百姓这辈子就进一次法院,和法官打一次交道。法官的工作作风怎样,审判是否公正,是否帮老百姓解决了问题,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老百姓怎么看待法院,怎么认识法律,都体现在一个法官身上。

也正因如此,他在办案过程中充分考量法理、情理和道理,既有效捍卫法律权威和社会规则,又妥善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实现得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转变工作思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民。”吴增光说,为民就是最大的讲政治。为此,他不断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避免程序空转,通过调解、教育引导等方法,努力使每一起案件得到公正处理,尽量减少诉讼双方的诉累,使诉讼双方客观、理性的看待审判结果,既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又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升管理效能提供了司法保障。


“五连降,这是好现象!”


近期,一则新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市两级法院行政诉讼案受理数量连续5年下降。

数据显示,从2019年的984件到2023年的492件,我市两级法院行政诉讼案件受理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案件受理数量从2019年的601件降到2023年的159件。2022年,该院一审行政案件调撤率为38.24%,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该院一审服判息诉率为70%,位居全省第二。

数字背后,凝聚了吴增光和他带领团队的法官们既治“已病”又治“未病”的工作理念。


 

“案件受理数量逐年下降是好现象!”从吴增光的语气中,记者听出了几分自豪。这些年,我们建立了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强化行政争议的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只有从根源上化解矛盾,法院才会越来越有公信力,行政审判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他说,行政审判同样需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讲究源头预防、非诉在前、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治理方式,这样才能让司法的温度在工作中得以彰显,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翻开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行政审判白皮书,记者注意到这样一起案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某企业退休职工诉某县医疗保障机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认定案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推动了全市18家单位502名退休职工的类似问题得到解决。“我每年都会到一些行政机关进行针对性授课,这也是诉源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用足用好‘府院联动’机制和平台,推动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联合市司法局及涉诉较多的行政部门落实行政调解前置机制,通过靠前调解,止矛盾于‘未诉’。同时,还聚焦工伤保险资格认定、行政处罚、征收赔偿等民生领域,找准争议核心,积极组织调解,努力做到一案多赢、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在吴增光的讲述中,行政审判不仅是“官民”矛盾的“减压阀”,经济社会发展的“守护者”,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助推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风向标”。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爱想,人生在世几十年,把审判工作作为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才是我的人生价值。”聊及工作的初衷和动力,采访的话题变得感性。吴增光说,生活中的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忙完工作就尽量多点时间陪伴家人。

他常对孩子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而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这代人为之努力。“做中国法治道路的铺路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比起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这点辛苦和付出值得!”吴增光的信念无比坚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