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谋新路,“审执衔接”线上行!

发布时间:2024-03-13 17:22:49


如何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如何把张军院长“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抓的实而又实,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面对这份问卷,2024年开局之际,漯河中院用全省首家“审执衔接”系统的上线运行写出了自己的回答。

 

民事涉履行内容的裁判在全部民事案件中占比极高。败诉当事人履行生效裁判的速度和效果对社会秩序运转和营商环境建设有重要影响。裁判生效后,为督促胜诉当事人行使权利,法律规定两年执行申请期间。但实践中,胜诉方有的对执行程序不了解,一味等待法院提示;有的把生效裁判完全等同于权益实现,申请执行有所拖延。败诉方通常履行积极性不高,甚至利用执行程序启动前的“空档”转移财产。错过了兑现权益的最佳时期,执行难度提升、效果下降。长期以来,审判、执行两套程序如何衔接,成为民事诉讼的难点、堵点。实践中多采取在判决书后增加督促履行的内容,但效果多是一时性,从纸面到现实仍存在很大距离。漯河中院抓住“信息技术”这个“牛鼻子”,深刻贯彻省高院对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的要求,把大数据的自动分析和深度应用作为“关键一招”,用“智能”为司法“赋能”,在破解审执衔接难题的探索实践上走出新路子。以现有智慧审判系统和电子诉讼服务平台为基础,根据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研发出适用于全市两级法院的“审执衔接”系统,建立起闭环式督促主动履行机制,以充分保障当事人行使权利、自动履行为前提,切实督促败诉方履行义务、协助胜诉方兑现财产权益,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

 


     “审执衔接”系统如何突破数据信息和程序现实的“次元壁”?从法院电脑系统到当事人手机指尖的终端;起点最早延伸到诉讼环节履行信息的输入,终点又把执行立案申请交入法院;向左多次提醒胜诉方执行权益,随时准备打开维权通道,向右反复催促败诉方履行义务。一始一终,一出一进,以数字化应用实现全流程智能辅助,穿透审执屏障。自2024年1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截至3月7日,漯河法院“审执衔接”系统已应用于661个案件,成功发送短信2109条,25个胜诉方填写信息后立案申请进入法院系统。漯河法院正朝着构建全域数字法院的“小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审执衔接”系统如何引领智慧法院“加速度”?

在全流程十二个环节中,审判人员只需在结案时输入履行相关信息,仅两个环节部分内容需胜诉方在手机端进行简单操作,其余环节全部自动推进。节点嵌入、资格认证、信息抓取及推送都由技术智慧一力承担。通过释放人力资源、剥离低效环节、删减重复信息,实现送达流程精炼、执行进程提速、执行周期明显缩短。系统上线运行后,预计漯河法院案件生效到首次执行期间将从187天减少到30天以内,缩短了157天。
实践证明,“审执衔接”系统的上线运行是漯河中院构建人机交互全维度、立体化司法流程的重要创新,实现了智慧法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智能化诉讼的深度融合,是对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漯河实践这一指示要求的响亮回应。漯河中院将持续扎根实践、着眼未来、久久为功,通过在案件办理、法院管理等一项项工作上具体而微的点滴创新,不断汇聚改革春潮,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



 

 

关闭窗口